迁移周期主要分为迁移前、迁移过程中、迁移后三部分。迁移周期时长与待迁移服务器的数量和实际数据量成正比,建议您根据实际迁移测试演练进行评估。本文主要介绍服务器迁移前如何评估全量迁移时长、增量迁移时长和测试传输速度的方法。
背景信息
在SMC迁移过程中,SMC服务会先在您的阿里云账号下准备一台临时中转实例(如果是迁移到目标实例,则把目标实例当作中转实例),再将源服务器数据传输到中转实例的云盘,并将中转实例云盘数据制作成阿里云ECS镜像,具体原理请参见迁移原理。因此,迁移时间等于数据传输时间与镜像制作时间之和,详情请参见评估迁移时长。
整个迁移过程中,源服务器到中转实例的传输速度是迁移时间的首要决定因素。传输速度的测试方法,请参见测试传输速度。
数据传输速度小于实际测出的速度时,可能原因及处理方式如下表所示。
可能原因 | 处理方式 |
源服务器和中转实例处于不同地域或不同国家。跨地域、跨国际的网络传输相比同地域传输有时较慢。 | 测试源服务器和阿里云目标区域实例的网络。如果确定为跨地域的原因,您可以:
|
迁移时使用的是源服务器的出网带宽和中转实例的入网带宽。中转实例的带宽有所限制,默认入方向公网带宽上限是100 Mbps,因此默认情况下,公网传输的最大速度是100 Mbps。 重要 当迁移到目标实例时,如果目标实例使用的是EIP(弹性公网IP),目标实例的公网入口带宽会受到EIP公网出口带宽限制。具体规则如下:
| 您可以通过以下任一方式进行处理:
重要 当实例的固定公网IP转换为弹性公网IP后,无法再转回固定公网IP,并且弹性公网IP不会随实例的释放而释放。因此您需要在迁移完成后,手动释放按量付费的弹性公网IP,避免产生额外收费。具体操作,请参见释放按量计费EIP实例。 |
源服务器性能瓶颈。例如,CPU、内存、磁盘性能等有限,导致SMC传输效率不高。 |
|
源服务器磁盘里存在动态变化的大文件,如数据库数据文件或日志文件。 |
|
源服务器存在大量小文件,如分布式文件系统海量数据、文件服务器等。 | 使用过滤配置排除相关目录后再试。具体操作,请参见如何过滤、排除不需要迁移的文件或目录?。 对于未迁移的文件或目录,后续可以考虑用其他方案迁移。 |
源服务器出网带宽速度较小 |
|
本文中的示例仅供参考。
评估迁移时长
首次迁移为全量迁移,相比增量迁移需要更长时间。在服务器迁移和VMware无代理迁移前,您可以评估全量迁移时长或增量迁移时长,为业务迁移规划提供参考。
评估全量迁移时长
全量迁移时长由数据传输时长和镜像制作时长组成。迁移过程中所需时间的评估方式如下图所示。其中:
快照制作速度目前约为100 MB/s。(每天凌晨左右一般是自动快照创建的高峰期,上传的快照数量和容量都会增加,每个快照分配到的带宽可能会变小,因此创建快照所需时间会变长。)
实际网速的测试方法,请参见测试传输速度。
假设有一台服务器系统,磁盘数据的实际占用量为10 GB,出口带宽为10 Mbps,则全量迁移时长估算如下:
换算单位。
实际数据量为:10 GB=10*1,024=10,240 MB
实际网速为:10 Mbps=10/8=1.25 MB/s
计算数据传输时长。
数据传输时长为:10,240/1.25=8,192秒=2.27小时
计算镜像制作时长。
镜像制作时长为:10,240/100=102秒=0.03小时
计算迁移时长。
迁移时长为:2.27+0.03=2.3小时
评估增量迁移时长
增量迁移时长由增量对比时长、数据传输时长和镜像制作时长组成。迁移过程中所需时间的评估方式如下图所示。其中:
快照制作速度目前约为100 MB/s。(每天凌晨左右一般是自动快照创建的高峰期,上传的快照数量和容量都会增加,每个快照分配到的带宽可能会变小,因此创建快照所需时长会变长。)
增量对比速度约为100 MB/s。
该评估方式以块复制为例,增量对比速度与磁盘IO性能相关(未开启块复制时,增量对比速度与文件数据和大小相关)。
实际网速的测试方法,请参见测试传输速度。
由于VMware无代理迁移可开启CBT功能,增量迁移时增量对比时长为0。
具体操作,请参见VMware无代理增量迁移。
假设有一台服务器系统,磁盘数据的实际占用量为40 GB,增量数据为2 GB,出口带宽为10 Mbps,则增量迁移时长估算如下:
换算单位。
磁盘数据量为:40 GB=40*1,024=40,960 MB
增量数据量为:2 GB=2*1,024=2,048 MB
实际网速为:10 Mbps=10/8=1.25 MB/s
计算增量对比时长。
增量对比时长为:40,960/100=410秒=0.11小时
计算数据传输时长。
数据传输时长为:2,048/1.25=1,638秒=0.46小时
计算镜像制作时长。
镜像制作时长为:2,048/100=20秒=0.01小时
计算增量迁移时长。
迁移时长为:0.11+0.46+0.01=0.58小时
测试传输速度
传输速度是指源服务器到中转实例的传输速度,由源服务器出口带宽速度和中转实例入口带宽速度共同决定。其中,中转实例入口带宽速度默认为100 Mbps。
例如:
源服务器出口带宽为50 Mbps,中转实例入口带宽为100 Mbps,则实际测出的传输速度理论上不超过50 Mbps。
源服务器出口带宽为150 Mbps,中转实例入口带宽为100 Mbps,则实际测出的传输速度理论上不超过100 Mbps。
ECS控制台实例显示的带宽1 Mbps为中转实例的出口带宽,由于迁移时使用中转实例的入口带宽,所以1 Mbps不会影响实际迁移速度。
按照以下步骤使用iperf工具测试传输速度:
在阿里云目标地域创建一台按量付费ECS实例。
在实例上,完成以下操作:
安装iperf工具。
将iperf启动为服务端。
在实例安全组中添加规则放开iperf所需端口。
在源服务器系统中,完成以下操作:
安装iperf工具。
将iperf启动为客户端。目标服务端IP地址设置为步骤1中按量付费实例的公网IP地址。
Linux传输速度测试示例
以下示例步骤以CentOS 7为例。实际测试中,请以您的操作系统版本为准。
在阿里云目标地域创建一台按量付费的CentOS 7实例。
在实例安全组的入方向,添加规则并放行iperf所需端口。
本示例中,使用iperf的默认端口TCP 5001。
远程连接CentOS 7实例。
在CentOS 7实例上,完成以下操作:
运行以下命令,安装iperf工具。
yum -y install iperf3
运行以下命令,将iperf启动为服务端。
iperf3 -s
在源服务器系统中,完成以下操作:
下载并安装iperf工具。
运行以下命令将iperf启动为客户端。
将命令中的
<实例IP>
替换为已创建实例的公网IP地址。iperf3 -c <实例IP> -i 1 -d
等待并记录iperf测试结果。
Windows传输速度测试示例
以下示例步骤以Windows Server 2008为例。实际测试中,请以您的操作系统版本为准。
在阿里云目标地域创建一台按量付费的Windows Server 2008实例。
在实例安全组的入方向,添加规则并放行iperf所需端口。
本示例中,使用iperf的默认端口TCP 5001。
远程连接实例。
在Windows Server 2008实例上,完成以下操作:
下载并安装iperf工具。
打开cmd窗口。
运行
cd <iperf所在目录>
命令进入工具目录。运行
iperf3.exe -s
命令将iperf启动为服务端。
在源服务器系统中,完成以下操作:
下载并安装iperf工具。
运行以下命令将iperf启动为客户端。
将命令中的
<实例IP>
替换为已创建实例的公网IP地址。iperf3.exe -c <实例IP> -i 1 -d
等待并记录iperf测试结果。